东方的晨光刚漫过防波堤,驻黄海某岛战士马安邦已攥紧那张军人优惠船票准备登船,他给妻子发去信息:“刚拿到票,票价是‘全免’——以后咱们上下岛的钱省下了,这是国家为海疆卫士捧上的一份沉甸甸的尊崇啊!”这张带着海腥味的纸片,是沈阳联勤保障中心在辖区内铺就的“惠军航线”上,一枚闪光的路标。从3月部署到8月落地,驻岛官兵出行优质优惠服务历经5个月的军地协同,让每道航迹都刻着“为兵服务”四个字。
服务官兵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在年初的“北部战区年度军事运输投送军地协同工作会议”上,一组数据让与会代表印象深刻:“辖区内几千名驻岛官兵,每年往返船票支出超百万;家属探亲,陆岛交通费也是笔不小开支。”官兵出行不便、成本较高的难题,如同海雾般萦绕心头。当“驻岛军人乘船优惠”被写进年度攻坚清单时,参会者都明白,这不是普通的民生工程——海疆防线的稳固,从来都系于官兵心头的温度。
“聚焦官兵急难愁盼,聚焦军地协同效能,聚焦战斗力生成链条。”这份清醒认知,让这场惠军工程一开始便锚定“打仗需要、官兵期盼、军地能为”的精准坐标。中心运投部门将驻岛官兵的出行难题转化为一场贯穿全年的为兵服务攻坚战,用政策温度熔铸强军根基。
伴着早春的习习海风,北部战区某调度中心的军事代表们带着调研表,用3个月时间跑遍辽鲁两省5座沿海城市的港口18条陆岛航线,将调研数据凝结成一份清晰的《陆岛航线军民需求对接表》。
破解难题的钥匙,在军地协同的掌心传递。中心与辽鲁两省交通运输厅、财政厅、退役军人事务厅、发改委、海事局、军民融合办公室等相关单位展开多轮座谈,共同研究拟制推进方案。协商决定,积极研究国家补贴政策,以政策杠杆撬动社会资源,将相关船企通列入“北部方向拥军运输企业”,从而固化服务保障模式,激励企业为军服务热情......
在丹东军代室会议室里,军事代表张家明和大鹿岛船企推敲协议,当船企公司经理于萌主动提出“大鹿岛航线对驻岛军人免费”时,参会代表集体起立鼓掌——这掌声里,有企业的拥军热忱,更有军地同心的默契。这位皮肤黝黑的汉子的话令人动容:“我们是集体企业,这个决定虽然会让大鹿岛村少赚钱,却是村民的共同意愿,成长于甲午海战战场的我们深知‘有国无防,必遭欺凌’的道理,服务驻岛官兵,我们义不容辞!”
这样的感动,在黄渤海滨不断上演:在大连军代室与庄河港客运公司的谈判桌上,船企将优惠幅度从7折升至5折;在烟台军代室的电话那头,船企口头承诺“军人及家属购票5折”“就餐购物享受8折优惠”,3天后便成了书面协议。
感人细节藏在协议的字里行间。青岛军代室推动加入“军属同等优惠”条款时,特意标注“直系亲属范围参照《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锦州军代室在协议附件里,附上了军人优先服务规范,小到登船引导员的站姿,都有明确标准。这些带着“军味”的条款,让一纸协议变成了看得见的尊崇。
7月上旬,当5家军代室与25家船企的签约笔同时落下,驻岛官兵出行优质优惠服务方案正式进入试运行。根据协议,驻岛官兵凭有效证件,在乘坐往陆岛间的23条航线时,可享受5折至免费的不同优惠;同时,船上就餐也可享受8折优惠。为方便官兵家属探亲访友,直系亲属在乘船时也能同等享受这一优惠待遇。
在大连市皮口港的售票系统里,“军人优惠”模块悄然上线,对军人军属“无缝对接”;在烟台港候船大厅,“拥军运输企业”的牌匾格外醒目;在渤海轮渡的餐厅里,“军人用餐8折优惠”的标识牌在灯光下闪着微光......
七月的海滨碧空如洗,在烟台港,驻岛军人朱雅杰正带着家人办理登船手续。从购票时的系统自动识别优惠,到安检口的优先通道,再到登船时的专人引导,全程顺畅高效。朱雅杰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惠兵政策落地,负担轻了,心里暖了,守岛的劲头更足了!”
海轮破浪前行,舱内暖意融融。军属宋冰正和丈夫翻看手机照片,这是她第一次以军属身份乘船出行。“优先登船、票价折扣,连船上用餐都有优惠。”她的话语里满是自豪,“这份专属待遇,让我更理解他守岛的意义。”
甲板上,军娃张蓝兮指着远处的岛礁,奶声奶气地对记者说:“爸爸说,那是他站岗的地方!”阳光洒在孩子脸上,也洒在一旁凝望海疆的军属王琪眼中。“这样一家三口的时光太珍贵了。”她轻声说,“政策带来的不仅是便利,更是作为军属的幸福感。”
“解决官兵出行难题,从来不是小事。”沈阳联勤保障中心运投处副处长张光明告诉笔者,这是中心持续破解“后代、后院、后路”问题的务实举措。他们还将将紧盯政策实施效果,倾听官兵心声,不断拓展服务覆盖面、提升保障精准度,让暖心惠兵的暖流始终涌动在强军征程上,为打赢提供坚实保障。
潮起潮落,海岛依旧。而那一条条连接大陆与海岛的航线,正载着尊崇与关怀,将军心聚得更紧,让守岛人的脚步更加坚定。